近期活動

目前暫無活動

過往活動

[HOME 2025:想家計畫] 第一階段:創新與跨域研討會

2015/05/14-2016/05/15

為使台灣產業界與建築界能有首次正式交流,並鋪陳長期合作的機會,展覽前期計畫在2015年5月14、5月15日舉辦「創新與跨域研討會」,邀請台灣產業界發表其企業研發方向與架構,並與建築、設計等領域之創作者、生活家、趨勢觀察家與談討論,席間廣邀建築人與會。會議內容以「能源」、「移動、通訊」、「台灣製造與美學」、「物流與社區」、「跨國企業」等五大議題,由企業與建築師提出對未來居住環境的想像,再進行對談交流。

[新富八十好歲食] 空間再生及在地青創圓桌座談

2015/05/03-2015/06/14

● 場次一:新富市場的再生—談古蹟的創意保存與活化
● 場次二:藝術‧社會相對論
● 場次三:老萬華新創意—從在地尋找青創商機

當代東亞建築專業的挑戰與機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4/12/13-2014/12/14

自從建築現代運動風起雲湧開始,「社會關懷」一直都在建築與城市發展的脈絡當中扮演著兩面刃的角色;即既是空間的形塑者又是解構者。這股具有辯證性動態性格的反思力量從早期潛藏於烏托邦城市與建築規劃論述背後的社會救贖理念,到勞動階層的住宅生產,以至今日更為廣義與多元的思考向度與散放場域,都說明了不同年代的建築專業者所面臨之挑戰乃在於如何面對與因應當時代的社會正義、文化正義、與環境正義的局勢,進而找出最佳的適應方式。

[代謝派未來都市展] 國際大師系列演講

2013/08/28-2013/10/08

平田晃久、吉村靖孝
槇文彥vs.團紀彥
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
王增榮、吳光庭、邱文傑、楊逸詠、楊詩弘、龔書章

路口與眺望:亞洲現代都市的改變與能量

2012/12/08-2012/12/08

散落在台北幾處的都市再生基地,作為城市創意、再生的起點,是否可以延伸它的能量?以中山創意基地URS21為基準點,MVRDV團隊及謝英俊建築師正對這個周圍進行設計發想;兩個團隊、兩種思維在中山林森一帶的深耕和相遇,讓都市再生基地的能量開始發酵、擴散。

[風帶來光] 藝術家座談會

2010/08/01-2010/08/01

藝術家新宮晉先生將和大家分享四十多年來運用自然動力創作的經驗,與創作過程中深刻體驗地球與自然的美好與神秘。本次座談會中也將帶來遊走橫貫全球六個國家的「風之旅人(Wind Caravan)」藝術冒險,以及分享「地球深呼吸(Breathing Earth)」-尋找人類與自然和平共處、創建自給自足聚落的新夢想。

多元化的世界與建築 — 團紀彥專題演講

2010/07/22-2010/07/22

在整個世界因為全球化而加速歸向一元的同時,表現文化多元性的新型態世界觀也正逐漸成型。其間的關係,就如同海洋的複雜潮流,在世界各地的海域創造了各種因應變化的生態系。在這樣的時代裡,建築的使命為何?而我們又該朝著什麼方向前進?團紀彥建築師所宣示的建築哲學在回應著這樣的問題:文化沒有高低之別,而是各自擁有獨特的本質,留在每一座城市留下的軌跡裡面,而建築便有這樣的責任來面對這樣的環境。

青木淳的世界

2009/10/25-2009/10/25

青木淳的創作跨足建築與藝術,其建築設計從住宅、公共建築延伸至商業建築,展現了不受限的創作思維與細膩的城市觀察眼光,代表作除了LV旗艦店系列設計之外,他設計的〈潟博物館〉在1997年獲得日本建築學會作品獎,而2005年竣工的〈青森縣立美術館〉更成為近年來日本美術館建築之中最備受注目的作品。 青木淳提到,每個城市都會有新舊遞嬗的問題,而台北對比東京這個因快速發展而完全失去自己個性的城市,相當有機會在保有過去紋理的基礎上往前成長,鼓勵台北珍惜原來所擁有的在地文化與城市特色,以不與環境抗衡、而是融入環境的建築思維,來面對這座城市的發展。

靈感城市 — 東亞國際城市論壇

2008/09/27-2008/09/28

與會專家包括日本團紀彥建築師、大野秀敏教授、鈴木博之教授,並集合台灣的林崇傑博士、夏鑄九教授、吳光庭教授、張樞建築師;香港嚴迅奇建築師、邱萬鴻博士(ARUP董事);新加坡陳家毅建築師、賴啟建教授;及上海周學望建築師(美國SOM事務所上海辦公室負責人)等多名產官學界專家學者,由都市發展史、都市理論、以及近年東亞各大都會的發展趨勢多元角度切入,為亞洲的建築及城市設計提出思考與論證,共同激盪亞洲地區建築與都市發展活力。

頁面